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兒時食物








王柏泉畫作 (N22) 牧牛



吃罷客家菜….
 
回到車上,窗外經過的,仍是一片綠,人鬆閒了,大家還興致地談着剛才的餸餚,味道如何…..忽然想起母親煮的家庭菜,最愛吃,最耐吃。
五、六十年代,物質資源短缺,跟本就沒有什麽所謂早餐、零食?每天有兩餐飯吃,已算很温飽了!
媽煮的餸最滋味,就算是鹹虾醬蒸豬肉、蒸鹹淡水蛋、霉香鹹魚肉餅、冬菜牛肉、簡單如大豆芽,一家人也吃個不亦樂乎!記得那時愛淘汁,不論魚汁肉汁是不會浪費的。
冬季,雖然沒有打邊爐,但飯餸都在鍋裡,合時的風味臘腸臘肉,切開流黃油的鹹蛋、白色的豬油或煎香的豆腐乳加油加白沙糖,吃上兩三碗白飯,是名符其實家常便飯啊!

用現今的角度看,這些餸都不宜健康了?
回想小時候,家裡頗窮,懂得精打細算的媽媽,又總不會讓我們覺得是。
by lee an
by lee an
我們晚上常有夜宵,紅綠豆糖粥,手磨芝蔴餬、麵飽皮煮糖水。

我們的零食不是朱古力、是冰糖,花生米、酸羗、話梅、雪條、搽麵飽的不是牛油,是沙糖。
生果是橙、桔子、柿子、雪()梨子和甘蔗。

那時售賣生果的地方,多是在街口的小排檔,賣甘蔗和梨的小販,常在旁代為刨皮,他們非常專業,刀法既快且準,特別是削梨子皮,不會斷的、一條過、像蛇般,很快活現眼前,真難忘,單是手藝已值回價值。
我還記得,母親用肩膊承托着,半抱着連頭連尾高過人頭的青皮甘蔗,帶回家過年的樣子,像廣告語〝愛很美〞。蔗是用來壓歲用的,有時是深藍色皮,過完正月十五才准食用。
媽先用刀子將甘蔗切成七八個小段,才逐一削皮,之後破成甘蔗米分給我們,讓我們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想來仍十分温馨!

這麼大工程才能吃上的食物,相信現今人不會稀罕。

根據我的經驗,青年人對這類食物不太歡迎,如花生、合桃、杏仁等,咀嚼太累了,最關鍵還是有太多的食物選擇!有這些硬殼食物做零食,當時已很滿足了。

這幾年,人老了,活在記憶裡,常與姪女、侄兒們閒話家常想當年!
記得大侄兒說過:有一次他小學早上返學,太婆給他的早餐是〝話梅〞一粒。

『我們真的那麼窮嗎!』大家議論一番,但,那時的環境?
今欲問無從?是太婆自己捨不得吃,將僅有能吃的都留了給孫兒?聽來或有點心酸!當日細小心靈,愛的印記,至今數十載,仍掂記着!
另一次聚會,孻侄兒說:他六七歲時,跟另一位太婆往大排檔吃早餐,白粥炸油條每人各一份,他轉瞬便全部吃光,太婆見此,便將自己未吃完的粥,用匙羹再分給他吃。

同枱一食客見狀,忍不住駡了太婆一句,『你年紀這麽大,還吃得幾年?自己吃多點吧,細露有大把時間吃呀!』說他言之有理,是位善心的敬老者。
年小的他,聽在心中,牢記至今,又是一個愛心印記!
我們不無感慨!如今美食如雲,滿桌皆是。無奈!今子孫欲養而...




12/Aug /2013




王柏泉畫作
王柏泉畫作 (N8) 綠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