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粤曲 (十一)





















王柏泉畫作 (N134)




《吟盡楚江秋》


此曲是王君如第一首作品,也是最為人熟知;最為流行的一首
基於曲詞的是文采,流暢自然,一氣呵成。是他寫情至真至深,意境至美的一曲
45屆藝術節,作曲家陳慶恩及數位本土音樂家創作【世紀:香港】音樂會 (25-27/2/2017於大會堂演出) -為百年香港的文學譜上現代音樂,加上每個年代的代表歌曲...

《吟盡楚江秋》這小段南音 "流水恨,恨隨秋,西山紅葉,滿江頭,荒草夕陽,黃昏後,呢個飄蓬孤客,淚盈甌".. ..
只驚鴻一瞥的一分鐘;唱出50-60年代的傷感歲月.. ..

本曲除原唱鍾自強外,唱錄此曲的人頗多,當中名歌星有靚聲王文千歲,骨子腔鍾雲山,都韻味十足,受聽眾讚賞不絕

但;唱聲? 唱情? 我還是揀唱情;先入為主吧,仍選原唱版本的純樸滄桑味.. ..
曾對柏泉説過:他唱得凄涼,靜心聽會哭.. ..
九零年初,在某船職工會聚餐,初聽他唱粵曲;也是最後一次,可惜他唱的不是此曲。

有人將此曲歌詞刪改? 減短? 加長不喜有將"飄蓬"孤客唱作"飄零"孤客,總覺""字多形容女子伶仃,"飄蓬"於湖海的是男兒。

最搞笑有在歌名前加字?
原本優雅凄美的變成不倫不類的累贅俗,亦異於搞次創作的諷刺效果,哈哈!只覺畫蛇添了足……





28/2/2017




《歌衫舞扇》王君如手稿   柏泉簡譜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香港 -世紀音樂會




















王柏泉畫作 (N54) 港島如此多嬌




馬氏伉儷約了大嫂和我,今天先到怡翠軒晚飯,再到大會堂聽音樂 -香港世紀音樂會
-這世紀音樂會敍述100年來香港的精神文化..
 
由陳慶恩教授集其他三位本土音樂名家的力量為過去、現在的香港文學譜上當代音樂變成香港的聲音。
 加上每個年代的代表歌曲
由劉書田的客家山歌揭起這史詩式音樂序曲

 舒巷城鯉魚門的霧、王君如的南音、黃霑的詞、黃道憲的詩、和馬覺的香港島他們的作品組合;加加創意音樂,雖短短十分鐘,已記錄50-60年代的足印。

的文學作品代表:卻不約而同地選了張愛玲、李碧華劉以鬯、也斯小說中及散文裡的香港電車場景;果然所喜略同?
朗讀也斯的:它緩慢的步伐,走到那裡看到那裡吧。我也不知我們會看到什麼..
劉以鬯的:筲箕灣、西灣河、北角、銅鑼灣、跑馬地、西港城、屈地街、石塘咀、堅尼地城;
一百歲的電車..

香港和九龍 -我之揀香港,某程度上就因為香港有電車……

憑記憶?(因遺失演出目錄小册) 難得的場面,本年輕的音樂家和歌唱家英、合唱括兒童的;一個接一個的集體表演,好不熱鬧!

香港的霓夜景當不可缺.. ..
 印象深刻的還有70年代許冠傑的半斤八両,襯託着現今各行各業的街頭戰士舞蹈 -為兩餐乜都肯際,錢世!他們奮鬥中日晒雨淋的寫照.. ..夜了是時候回自己。

  田漢 《再會吧,香港》 
《說不出的未來
   
黄耀明應代表今天,親自來到台上獻唱《今天應該很高興》

沒錯,觀賞這世紀音樂會;今天確實很高興。





27/2/2017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粵曲(十)




















王柏泉畫作 (N13) 春風化雨



吳一嘯

最初聽他的曲是《再折長亭柳》少時跟母親往看神功戲,戲台前帷幕上綉有"曲王吳一嘯"的大字樣,此景象頗深刻,知他也是粵語歌唱的撰曲人。 
看過作詞(黑白片)新馬沙三少記得陳姑追舟裡任白隔窗對唱情歌;一邊彈琴一邊唱那年代,我們幾個女同學仔,常聚在一角除唱葛蘭唱的還唱他作的這一首

() 彩鳥在春天,顧影每自憐,情侶在我心心裡暗纒綿() 身化燕,有夢常到君邊,想到艶情心欲軟,今夜暗將情意用琴傳

() 燕雀在春天,顧影也自隣 ,情侶在我心心裡暗纏綿() 身化燕,有夢常到卿邊,想到艷情心亦軟,一樣暗將情意用琴傳… 

??一下子想不起這是什麽小曲 ??

其後聽過他寫給小明星的,多是花月風流韻事,露骨詞句,如《胭脂扣》紅菱帶》醉折海棠花》一枕香銷《寒夜琴挑》多情燕子歸》等……艷曲?被譽為雅俗共賞的才華曲王
確,如今要找一個寫舊文學;文又流暢的撰曲人
 很難或已經〝沒有了〞?

有次柏泉去聽演唱會,帶回一盒錄音帶給我,囑我試聽,是吳一嘯作詞白楊唱的賣春愁她唱得好、有味道;聲又靚。他詞寫來文藝、細膩入情,是他作品中少有從女性角度寫的〝相思情歌〞。現今人沒有的情懷..

此曲不太長,卻有齊小曲、板、長句花、板、二王、南音等。連忙要求柏泉將之成簡譜.. ..


可惜,我們卻來不及拍和……




20/12/2016



《賣春愁》 柏泉手寫簡譜





















粵曲(九)




















王柏泉畫作 (N176)


星腔曲漸少人熟識,老一輩的人買少見少,年輕人大多沒有興趣接觸,記得之前送埋演唱會飛也不願聽,大中年也不太理會

小明星天賦獨特圓潤自然的嗓子;淡淡定定平穩的唱法襟聽加上當時被譽為曲王的吳一嘯、曲帝胡文森、曲聖王心帆等為她撰曲百餘首,成歌壇中擁有最多曲目者,註定"星腔"能風魔當時歌壇。

我輩自小聽粵曲,但星腔來去只知那幾首
直至 926月柏泉和我、教授夫婦、娟姐;被邀往聽小明星紀念演唱會,演唱者只有小明星徒兒陳錦紅一人,當晚第一次聽王心帆的前情如夢》《故國夢重歸後首歌詞多用李後主詩句為主;全曲長約大半個鐘,聽者也需要頗多能耐真佩服歌者;已一把年紀;仍有這樣的記憶和力氣,這是另類歌壇曲,單調;聽來純樸悅耳如説書

回到家裡,從柏泉的卡式櫃找來劉鳳、周頌雅、梁英等所有星腔帶來聽
這與上《故》曲風格截然不同,該類歌壇曲,差不多全是以男性角度來寫女性的嫵媚嬌態,多描述風月韻事,內容頗露骨色情..
相信是要滿足當時的市場需求吧,圓了來聽曲的文人雅士? 公子哥兒?普羅大眾?撰曲的"顧曲周郎"...
 ...他們的風流美夢吧。

那年代沒有電腦、手機?電視?電影也少?男性寄情 "茶樓歌壇"是很自然的事
感覺部份歌壇曲,內容相同,似千遍一律,多數沒有特定故事人物,所以頗難記得那曲是那曲? 內容亦難入家庭屋 ?

現代人生活匆匆,那來時間聆聽動輒要化十幾分鐘一首曲的閒情...
想來,星腔廣傳至今80載已屬難得;
歌壇曲已完成時代使命;或代表一個時代的過去



8/12/2016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粤曲 (八)













王柏泉畫作 (N175)



王君如曲作專場

是黎佩娟 -娟姐全力舉辦的星韻心曲演唱會
專場說實也不太是吧 !
當中也包括了胡文森、王心帆、吳一嘯

理想當然是開四場,包括小明星,每人一專場,兼有字幕歌詞,派完整的歌詞書 (如想推廣)找多些真正唱星腔、豆豉腔的人來演唱

黎星、陳文樹聲線雄渾唱的卻是羅文腔,字正腔圓。

娟姐是有心人,為小衆做這兩場演唱會,已化了不少心力 !
這是不一樣的演唱會,她一人又司儀又唱又講又教 ; 一如既往,不離教師本色
喜她聲音雖不太像小明星,卻是星腔的唱法;自然、有滄桑味的豆豉腔,起碼有自己風格👍
畢境氣力有限,如能下放其他任務給他人;説少一點 ,全程只集中唱幾首,相信聽的效果會更好吧 ! 不過哈哈;她對我説了,寧願不唱也要講啊 -
 
她誠意邀請聽衆答回問卷,包括對演唱會的意見和用選出喜聽的星腔曲和王君如曲作還答應將親筆回答問;甚或有機會用墨寶酬知音。

她鼓勵歌迷學唱和多唱南音又希望能和 fans 於西灣河鲗魚涌公園海旁的行人道上,向東環顧彼岸鯉魚門海峽,一起唱南音;唱《吟盡楚江秋》-憑弔懷念王君如感受他曲中的情傷情景。

願她能早日圓此浪漫情懷…
知音難求也 ?
她説她手上的星腔聽衆名單中,十位有四位已離世或行動不便 。慨歎我們這一代若不推廣傳承;星腔將失落
緬懷小明星的同時也令人欷歔;我知識唱星腔的陳錦紅 (小明星嫡徒) 李少芳和劉鳯已先後離世;近年國内唱星腔的梁玉榮、葉幼棋、何萍、陳玲玉等亦不覺她們有〝多唱〞。

不曉得現今社團或曲藝社還有人專誠往學唱〝星腔〞否?






2/12/2016














粤曲(七)














                                                 王柏泉畫作 (N174)



昨天,和姪女在海寳嘆下午茶,看見娟姐舉辦星韻心曲 90載星腔名曲欣賞會的海報,想起童年往事

小明星 -想起少時,十來歲吧,那粵曲正旺年代...
常聽;同屋房客霍先生的留聲機播出的粤曲,有小明星的《風流夢》《夜半歌聲》新馬的《萬惡滛為首》徐柳仙的《再折長亭柳》冼劍麗的《一縷柔情》其他播的則是國語時代曲 -吳鶯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斷腸紅》周璇的《四季歌》《拷红》《花好月圓》……

記得最牢的一次,霍先生答應讓我和林表哥繼續在他房間 (廚房再行入的工人房) 聽他新買回來的唱片-新馬的《客途秋恨》-此曲往後甚為流行。
 他要上街去。我就是貪心,聽完又想再聽,手震震地,學霍生將唱片針放回唱片上,要再一次,卻放不準行線,唱機發出異聲,林表哥即時走過來說 : 不妙了,唱片畫化走了線。小不更事的我當時很驚慌,害怕被母親駡弄壞别人物件林表哥很有義氣,沒有説出來,還約我到彌敦道的新興唱片公司買了一張新的唱片彌補。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將新的唱片放回原唱片套内 -取代受損的連霍生也瞞過了哈哈

想來,頗懐念霍生和他的太太容姐,他們未結婚前已租了媽的地方居住;望他們還活著吧?

可憐我那年的利是錢全報銷了,印象中老表也津貼了一部分所謂有禍同當啊 !! 早前和他、妗母等一起茶聚也曾題起此童年趣事,轉眼不覺已是50年了。
那時
胡文森作小明星唱的《風流夢》聽得最多,因為霍生每次開機也先播這首,有時又連續重覆播幾次,從 (走馬) 半生挑撻任情縱,情意加濃,早沾愛戀風,愛思滿胸,手拈花陶情夢正濃…… 
夢正濃?
不求甚解下,總愛細細聲跟口黃唱小曲;跟住噏 (詩白)不誇萬户公候貴,只羡鴛鴦戲綠叢。

另一首跟唱的是夜半歌聲也是從 (平湖秋月) 蟾華到中秋分外明,柳絲向榮,又誼賦詠,牽惹恨長,離情緒長懷記,晚晚如醉擾心性,愛佢閒靜,皎皎明月撩我心靈,眼淚盈盈又暗嘆愛戀難比月一般永。(詩曰) 早知如此相思苦,唉我深悔當年太任情咯... ...

其實我較喜聽吳一嘯的《再折長亭柳》徐柳仙唱;可是,他卻很少播放?
大概他較喜星腔吧;這兩首歌壇歌當時已唱行了廿多年,肥哥有時也打着拍子啍兩句,直至50年代尾唐滌生的粤曲興起 -開始流行,記得讀小學六年級時《帝女花》街知巷聞。最多人在電台點唱,還被惡搞次創作; 落街冇錢買麵包啥數又怕老婆閙

記得大妗母的姨甥貞姐是標準的任白影迷,她常追踪到片場看他們拍戲,買了所有有關她們的照片畫報期刊...妗母則將過期的帶回來,讓我有機會看二手,一度也被迷上 -這對戲迷情人” .....






29/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