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家居 (2)








王柏泉畫作(N41) 強風





這夜,掛了八號風球,風聲不算大,沒有想像中的狂風暴雨威力。
颱風來了,我們家却相對十分安全。

一街之隔,前後都有高樓阻擋着、保護着我們這一行矮唐樓。

只有樓的左方,舊式建築的警察局,仍留有一些視線空間,看見那兒兩棵已長了幾十年的白蘭樹,不斷搖搖擺擺!

才知風(天兔)已到達,樹你千祈不要倒下,要繼續給我們散發白蘭香氣,知否你是我們望見街上的唯一綠!

幸好我們這排屋的基礎有少許斜,所以不怕大雨來臨水浸街。告訴你:你或許說對了,果真〝Quite safe flat〞是嗎?







22/9/2013






 
王柏泉畫作 (N3) 銅鑼灣雨景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家居 (1)










王柏泉畫作 (N16)  八十年代家居山後景




 


他為了說服我搬來現時的住所,曾出盡八寶:

1.    這樓層的左手邊是警局;(治安好)
2.    右手邊是教堂;(靈魂有救)
3.    後面是消防局;(肉體有保障)
4.    是唐樓第四層,沒有 Lift(行樓梯可 keep fit)
5.    有露台;(可繼續種花)
6.    這樓的售價較其他私人樓宇平宜一半;(我們不用供款)
7.    管理費平宜;(住戶 member 輪流自己管理)
8.    鄰居成員基本是同一機構;(人際不複雜)

如今,幾十年後,私人樓宇的升值是十五倍,我家的是七倍!
限制仍未放寬,沒有商業價值、不能按銀行、不能自由買賣、鄰居非常保守,難同心?致無法覓得〝redevelopment〞機會?

〝不重建〞?怕的是老矣,尚能「行」否?尚能「自我管理」否?維修費用?…..
 想來,唯嘆一聲,咱們自求多福好了!






16 /9 /2013

王柏泉畫作
王柏泉畫作 (N2) 八十年代西灣河街頭













兒時食物








王柏泉畫作 (N22) 牧牛



吃罷客家菜….
 
回到車上,窗外經過的,仍是一片綠,人鬆閒了,大家還興致地談着剛才的餸餚,味道如何…..忽然想起母親煮的家庭菜,最愛吃,最耐吃。
五、六十年代,物質資源短缺,跟本就沒有什麽所謂早餐、零食?每天有兩餐飯吃,已算很温飽了!
媽煮的餸最滋味,就算是鹹虾醬蒸豬肉、蒸鹹淡水蛋、霉香鹹魚肉餅、冬菜牛肉、簡單如大豆芽,一家人也吃個不亦樂乎!記得那時愛淘汁,不論魚汁肉汁是不會浪費的。
冬季,雖然沒有打邊爐,但飯餸都在鍋裡,合時的風味臘腸臘肉,切開流黃油的鹹蛋、白色的豬油或煎香的豆腐乳加油加白沙糖,吃上兩三碗白飯,是名符其實家常便飯啊!

用現今的角度看,這些餸都不宜健康了?
回想小時候,家裡頗窮,懂得精打細算的媽媽,又總不會讓我們覺得是。
by lee an
by lee an
我們晚上常有夜宵,紅綠豆糖粥,手磨芝蔴餬、麵飽皮煮糖水。

我們的零食不是朱古力、是冰糖,花生米、酸羗、話梅、雪條、搽麵飽的不是牛油,是沙糖。
生果是橙、桔子、柿子、雪()梨子和甘蔗。

那時售賣生果的地方,多是在街口的小排檔,賣甘蔗和梨的小販,常在旁代為刨皮,他們非常專業,刀法既快且準,特別是削梨子皮,不會斷的、一條過、像蛇般,很快活現眼前,真難忘,單是手藝已值回價值。
我還記得,母親用肩膊承托着,半抱着連頭連尾高過人頭的青皮甘蔗,帶回家過年的樣子,像廣告語〝愛很美〞。蔗是用來壓歲用的,有時是深藍色皮,過完正月十五才准食用。
媽先用刀子將甘蔗切成七八個小段,才逐一削皮,之後破成甘蔗米分給我們,讓我們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想來仍十分温馨!

這麼大工程才能吃上的食物,相信現今人不會稀罕。

根據我的經驗,青年人對這類食物不太歡迎,如花生、合桃、杏仁等,咀嚼太累了,最關鍵還是有太多的食物選擇!有這些硬殼食物做零食,當時已很滿足了。

這幾年,人老了,活在記憶裡,常與姪女、侄兒們閒話家常想當年!
記得大侄兒說過:有一次他小學早上返學,太婆給他的早餐是〝話梅〞一粒。

『我們真的那麼窮嗎!』大家議論一番,但,那時的環境?
今欲問無從?是太婆自己捨不得吃,將僅有能吃的都留了給孫兒?聽來或有點心酸!當日細小心靈,愛的印記,至今數十載,仍掂記着!
另一次聚會,孻侄兒說:他六七歲時,跟另一位太婆往大排檔吃早餐,白粥炸油條每人各一份,他轉瞬便全部吃光,太婆見此,便將自己未吃完的粥,用匙羹再分給他吃。

同枱一食客見狀,忍不住駡了太婆一句,『你年紀這麽大,還吃得幾年?自己吃多點吧,細露有大把時間吃呀!』說他言之有理,是位善心的敬老者。
年小的他,聽在心中,牢記至今,又是一個愛心印記!
我們不無感慨!如今美食如雲,滿桌皆是。無奈!今子孫欲養而...




12/Aug /2013




王柏泉畫作
王柏泉畫作 (N8) 綠野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客家菜













王柏泉畫作 (N21) 農家 -林村




也是炎夏,又值暑假,一家16人再次參加短途三天美食旅行團,一日三餐,早餐和晚餐都是Buffet,上車睡,下車吃,就是貪佢夠〝hea〞,唔駛點用腦,是〝嘈豬仔〞團,回程時起碼重了兩公斤!
旅途印象深刻的是領隊的自嘲式自我介紹,說自己又像男又像女,名字叫〝啤啤〞,是女生,她說中性人,更易於行走旅遊這個江湖,將自己的特點轉為優點,又取個這樣特別和易記的稱號,可見她是個聰明人!值得那些取名深澳,難令人記憶名字的藝人效法。
  
惠州途中吃客家菜,鹹蛋王釀醃豬肉,通透的玻璃肥肉,非常鄉土式,似曾相識!香港人多數怕肥膩,不敢多吃!

想起幾十年前,拍拖時,外子常帶我往醉瓊樓 (惜近廿年已被取代了) ,吃他的客家鄉名菜?那時最愛吃的是東江釀豆腐,其他常吃的有梅菜扣肉或蒜泥白肉、菜胆雞或鹽焗雞,還有什麽鹹豬肉?

他解釋客家女人要負責落田耕種,男人則不用,我問:『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我說:『似騙人多一點?』
他續說體力勞動,流汗多,需要補充較多鹽份,所以餸菜會較鹹。『你能吃嗎?』『看來你都幾吃得!』『鹹呀!』『有條件做客家媳婦啦!』
我說:『你自問自答,分明在找便宜?』(這是當時頗為流行的觀點)

還說:『他們男人留在家裡,負責讀書考功名,〝享清福〞的。』『這樣沒公理的嗎?誰會信!』….大抵他又在戲弄我,不成?

其後曾向一客家人查實,他說一點不出奇啊!





10/Aug/2013





王柏泉畫作 (N1) 大埔鄉郊